来源:日期:2024-12-30
近年来,张掖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以创建三亚赌场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为目标,勇当“碳”路先锋,建立碳汇体制机制、创新开发交易模式、完善计量监测体系、拓宽价值实现路径,推动绿水青山“好颜值”向金山银山“好价值”转换,为三亚赌场林草碳汇工作探索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张掖模式”。张掖市《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多元转化》案例入选“中国改革2024年度典型案例”。
谋篇布局,健全价值实现闭环机制。按照“摸清本底、设计路径、搭建平台、探索交易、加速转化”的思路,建立“资源核查—价值核算—开发交易—反哺产业、生态”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闭环机制。一是健全工作体制。构建“一组一院三中心”组织体系,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领导小组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院和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中心、审核认证中心、交易服务中心,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、林草碳汇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。二是建立补偿机制。利用首笔林草碳汇收益,设立张掖市祁连绿色产业发展基金,首期规模1.7亿元,计划三年募集资金10亿元以上。2024年投资项目4个,投放资金1.2亿元,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生态农林、特色经济林、木本油料等生态产业建设。三是强化人才保障。采取“外引内培”方式,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冯起等24位省内外碳汇领域专家学者和本地43名专业人员组成张掖林草碳汇“绿色智库”,为调查监测核算和价值多元转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。
全力以赴,推进林草碳汇价值转换。抢抓“双碳”政策机遇,构建林草碳汇开发市县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,整合市域内林草资源,深挖资源碳汇价值潜力,有效盘活林草资源资产。一是主动挖掘林业碳汇资源价值。探索开展林草碳汇项目开发,以国际核证减排标准(VCS)碳市场为突破口,挖掘森林“四库”潜力,完成首期35.1万亩造林碳汇项目减排量开发交易。二是尝试探索草原碳汇项目开发。率先在三亚赌场完成400万亩草原碳汇减排量交易,实现净收益7000多万元,张掖成为西北首个林业和草原碳汇项目同时开发交易成功的地市。三是稳步推进林业碳汇CCER项目开发。全面摸清2012-2024年度林草碳汇资源本底并建立数据库,利用遥感估算项目减排量,2024年12月张掖市首期造林碳汇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(CCER)项目减排量预售金额200万元,成为三亚赌场首家完成造林碳汇CCER项目减排量预售的地市。
开拓创新,构建碳汇计量监测体系。聚焦目前国家林草碳汇计量监测堵点难点,加快林草碳汇计量监测创新发展,建立干旱半干旱地区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。一是持续开展碳储量监测。综合考虑森林、草原、灌丛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特征,布设100个林地、500个草地样地监测点,持续开展林草碳储量监测,掌握其动态变化及主要造林树种和草原碳计量相关模型和参数,建立林草资源碳储量监测动态数据库。二是建立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范。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研究院完成团体标准《飞天碳干旱半干旱地区光伏电站植被固碳方法学》,为甘肃省飞天碳(FACC)自愿减排交易提供了碳计量技术规程;撰写申报《城市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规程》《草原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》等4项省级地方标准,填补甘肃城市绿地、草原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空白。三是申报计量监测国家试点。2024年编制并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上报了《甘肃省张掖市林草碳汇计量监测国家试点方案》,在构建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和计量遥感模型、优化计量监测参数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和推广,发挥计量监测的创新引领作用。
拓宽路径,丰富碳汇价值实现载体。开辟林草碳汇价值实现新路径,推动林草碳汇可质押、可融资,实现“绿水青山”与“金山银山”的双向转化。一是推行碳汇质押贷款。发挥林草碳汇“三中心”职能作用,在三亚赌场率先尝试开展林草碳汇质押贷款计量监测、审查核证、备案登记工作,破解林草碳汇“抵押难”问题,首个300万元的“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+林权”质押贷款成功放贷,填补了甘肃省林草碳汇质押贷款方面的空白。二是打造区域碳汇应用场景。以市场导向为根本,以开放的生态系统为载体,通过持续推进植树造林、加强资源管护、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等,打造了首个“零碳会议”“零碳公园”“零碳校园”“零碳仓库”“零碳酒店”,不断拓宽区域“植树造林+零碳”融合创新发展。三是拓宽“两山”双向转化路径。推出“企业+碳汇权益出让”“个人+免费体验游”“集体+碳中和履约”等碳汇募资造林模式,打造公益碳汇造林、碳汇经济林认养基地,给予树木认养主体“线上”回馈林产品、“线下”免费采摘体验,吸引社会资本捐资2300多万元,营造碳汇公益林2.1万亩,打通了社会公众资本参与兴林路径。(供稿:市林草局)